198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理性学士学位;1995年获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高分子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日本政府奖学金资助,2001年获东京农工大学生物应用及系统工程研究科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在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做JSPS研究员;2005年于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IMS)生物材料研究中心作博士后;2008年回国。
首创性是本课题组研究的宗旨!现在主要从事下列领域的研究:
一、高分子纳(微)米粒子形成机理的研究
高分子纳(微)米粒子(简称高分子微粒子)作为载体在生物医药、化学催化、物质分离等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过去,制造高分子微粒子的方法常被分为:悬浮聚合、乳液聚合、亚微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沉淀/分散聚合、反相乳液聚合等等。之所以这么分类是因为过去认为这些聚合过程中高分子微粒子形成的机理是不同的。例如:悬浮聚合中,微粒子是单体液滴聚合形成的;微乳液聚合中,微粒子是胶束中单体聚合形成的;而乳液聚合更为复杂,异相(胶束)成核机理(Harkins)与均相(水相)成核机理(Fitch等)的争论相持不下,以至于任何研究者都可以依据实验结果建立一个新的机理,这种争论导致了乳液聚合机理成为上世纪末期研究的热门。
基于Harkins胶束(异相)成核机理的Smith-Eward动力学模型:
Fitch和Tsai提出的水相(均相)成核机理主要是为了解决无皂聚合中,即不添加表面活性剂的乳液聚合,初期核怎么形成的问题,机理如下:
但是随着测试方法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与上述传统机理的预测相悖。2001年本人(Macromolecules,2001,34,6577)提出了一个涵盖所有异相聚合机理(悬浮聚合、乳液聚合、亚微/微乳液聚合、沉淀/分散聚合等)、统一的高分子微粒子形成机理——纳(微)单体液滴成核机理。该机理彻底摒弃了传统机理中与热力学相悖的单体分子由大单体液滴经水相扩散进入纳米胶束或成长粒子的过程,认为异相聚合体系中由热力学因素产生的单体微小液滴担当了成核和单体转移的主要角色,从而结束了以传统乳液聚合机理为主导的、长达50多年的争论。十多年来,虽然该机为迄今为止大量实验事实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也获得了很多新的实验证据支持,但是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尤其是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正期待着优秀的学生或合作者。
二、0-1型药物控释系统的构建
药物控释在医疗、化学工程、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化肥和农药)生产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0-1型非线性药物控释系统是指微小刺激产生激烈反应的系统。本课题组主要研究以下两种系统:
(1)pH敏感型系统
Chen,G.-X.; Ni,H.-M.et al. Colloids and Polymer Science, 2015,293,2035
(2)时序控制0-1型
时序控制释放,即适时释放,一直是设计药物释放系统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可以解决长期性、周期性用药所带来的不便,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癌症患者的化疗、周期性头痛、妇科病、晕车等、养殖场的周期性消毒、农药和化肥的周期性投放等,而且可以改变传统医疗的模式,由“诊断后治疗”转变成“病发时及时治疗”。
Zhang, H.; Ni, H.-M.et al. Journal of Sol-g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71, 597
三、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机制的研究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溶剂中分子链的一部分溶解,另一部分不溶解)在外界刺激作用下自组装可以形成中空球、中空棒(蠕虫状)、实心球等各种各样的纳米微结构物体。过去自组装常常在极稀浓度下进行,最近发现自组装也可以在高浓度的可逆加成-断裂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分散聚合过程中发生,被称为聚合诱导自组装。由于利用分散聚合制备单分散高分子微球已经广为人知,因而分散聚合过程中分子自组装的原理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课题组在研究RAFT分散聚合时意外地发现聚合体系电导率急剧增加的现象。与无规分散共聚体系相比,RAFT分散聚合体系的电导率最大可以增加数十倍,并且实验证明聚合体系的电导率主要是由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溶液贡献的,聚合过程中生成的粒子或自组装物体对电导率的贡献可以忽略。结合聚合体系中各种物质的电性,本课题组提出了新的主张: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溶液中的表现可能象电偶极子,相溶和不溶的分子链部分可能带不同电荷。由此对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的传统原理产生了质疑。
Zhan,K.; Ni, H.-M.et al. Colloids and Polymer Science, 2014, 292, 1553-1565
四、马赛克型纳米透析膜的研制
马赛克型纳米透析膜是一种阴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替贯穿膜横截面的透析膜,与普通的离子交换树脂膜相比,阴阳离子各自通过马赛克型膜时可以产生一个环形电流,从而加速离子的通过,克服了阴(阳)离子通过单一离子交换膜时由于阳(阴)离子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等因素所产生的阻力,因而在诸如电池隔膜和电渗析法海水淡化膜等需要降低内阻,减少发热和降低能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原理如下:
Chen, Y.-L.; Ni, H.-M.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4, 131, 40716
五、阻燃型聚氨酯水性涂料的研制
聚氨酯(PU)是完美结合塑料和橡胶优异性能的一种聚合物,应用及其广泛。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挥发性气体(VOC),因而环保型PU的开发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